首页 常识

常识

沽源县属于哪个市(张家口沽源县历史简介)

2024-11-05 09:30:46 100

沽源县


地处河北省北部,闪电河上游,邻内蒙古自治区。隶属于张家口市,东邻承德市丰宁县,南与张家口市赤城、崇礼县接壤,西与张北、康保两县相连,北与内蒙古太仆寺旗、正兰旗、多伦县毗邻。

沽源县历史悠久,据距沽源县城偏东7.3里的平定堡乡梁东细石器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表明,距今大约6000年以前,人类祖先已涉足沽源这一广阔地带。


夏、商、周,被称为鬼方之地,鬼方即戎狄,周称猃狁,殷谓鬼方。春秋战国,沽源属燕国北境地。秦代,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,建立中央集权制,推行郡县制度,沽源隶属上谷郡。西汉,承秦制,沽源仍属上谷郡。前122年汉武帝击败匈奴左部,迁乌桓于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五郡(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)塞外,设护乌桓校尉管辖,沽源属乌桓地。东汉,建武二十五年(49年)乌桓降汉,均转居塞内沿边各郡。后北匈奴远徙大西北,鲜卑人西居匈奴故地,同残留的十万匈奴人相融合。沽源属鲜卑人游牧地。三国,根据“西北诸郡,皆为戎居”(《晋书·江统传》)以及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所标注方位,可知沽源属东部鲜卑地,晋沽源仍属鲜卑地。


北魏,初为防止北方柔然的入侵,捍卫首都平城(今大同),在其沿边附近,设六军镇,后又增设三镇。沽源为御夷镇,治所今大宏城子。后南徙至独石口。东魏,沽源属燕州北境地。隋代,沽源位于涿郡北,为奚游牧地。唐代,沽源位于河北道南部,隶属饶乐都督府统辖,为突厥、契丹族杂居游牧区。五代,沽源被契丹占据为游牧,狩猎地区。辽代,沽源隶属西京道奉圣州望云县所辖。唐哀帝天祐四年(907年)到北宋靖康二年(1127年),沽源在契丹族统辖之下。辽初,沽源境内开始出现聚落地名。金代,金天会四年(1126年),金灭北宋,金原袭宋制,分统辖区为十九路。沽源隶西京路,分属桓州(平定堡以北)、宣德州(平定堡以南)。


元代,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元灭宋,完成统一。沽源隶中书省,今白土窑乡以西地区属兴和路(今张北)、宝昌州(今九连城);以东地区属上都路(今蓝旗昭苏乃木遗址)、桓州(今蓝旗)。从忽必烈定制起,各代皇帝遵循定期巡幸两都制度(大都一北京,上都蓝旗东昭苏乃木)。沽源闪电河一带,为元代皇帝经常驻跸和游猎的地方,是大都至上都的必经之路。根据忽必列的旨意,在此建一行宫,即察罕脑儿行宫,亦称元世祖忽必烈行宫,(今小宏城遗址),此宫当时与大都、上都和林齐名。


明代,洪武九年(1376年),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,其地方政府为府、县二级,军队建置,取府兵制建卫所。为防御蒙古侵扰,在北部和西北,先后设置九边边防重镇,大宁卫(热河宁城东北)、开平卫(内蒙多伦西北)、东胜卫(内蒙呼和浩特附近)等。沽源属开平卫,为明军事戍守重地。宣德三年(1428年)”徙卫于独石堡”(今赤城县独石口)。清代,边陲要塞之地设厅,直隶于省,另外还有道。道为省派出的督察机构。明代蒙古汗直辖察哈尔部(又作插汗儿)于明崇祯七年(1634年)为清所破,被安置于义州边外。康熙十四年(1675年)叛,失败,余众被迁至宣化、大同边外驻牧。沽源属正白、镶白旗驻牧地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独石口外始招民垦种。沽源东北部为御马厂亦名上都牧场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9月,设独石口理事同知厅,管理察哈尔东翼四旗钱粮刑名等事。光绪七年(1881年)改称抚民同知厅。沽源属独石口厅,隶属直隶省口北道。独石口厅即沽源县前身。


中华民国据《察哈尔省通志》记载,沽源县原系独石口厅,属宣化府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设察哈尔特别区。沽源为兴和道独石县。独石县即沽源县,因侨治赤城县独石口,名独石县。民国四年(1915年)改称沽源县。因沽河(今赤城县白河)源于县境南部救龙泉,取沽河之源意而得名。民国七年(1918年)县政府驻地由独石口迁驻小河子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改察哈尔特别区为察哈尔省,沽源属察哈尔省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5月,盘踞多伦的日本侵略军入侵沽源。同年6月被抗日同盟军击退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12月,日本关东军协同伪满州国蒙古军侵占察东6县(宝昌、康保、沽源、多伦、商都、化德)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2月1日,蒙奸德王窃用“蒙政会”名义在张北成立伪察哈尔盟公署。同年5月20日,德王将化德县改为德化市。成立“蒙古军政府”。沽源隶属蒙古军政府察哈尔盟,是时沽源沦陷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7月,废沽源县和宝昌县合并,建伪宝源县,治所移宝昌镇。同年10月,日本侵略军与蒙古军进占绥远,成立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”。同年11月日本侵略军又将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”“察南自治政府”“晋北自治政府”3个伪政权拼凑为伪“蒙疆联合委员会”。民国二十八年年(1939年)9月,成立伪“蒙疆联合自治政府”。沽源县境内西北部伪蒙疆自治政府察哈尔盟宝源县,东南部划入伪满州国丰宁县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10月,晋察冀解放区平北地委将龙(关)崇(礼)赤(城)联合县,分建二个联合县,沽源莲花滩、西辛营部分地区属赤源县,其余皆属伪宝源县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6月,中共平北地委将赤源县划为赤城、沽源、张北三个县,但未组织具体办事机构,县政府驻地,区划界线未定。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,同年11月解放平定堡,同年13日解放宝昌城,废伪宝源县。中共宝源县委和宝源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治所宝昌镇(现内蒙古太仆寺旗),仍沿用宝源县名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,向解放区大举进攻。同年10月宝源县党政机关奉命战略撤城,转入农村。同年11月国民党占领沽源,设沽源县,治所平定堡,属察哈尔省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2月,察北地委决定将张北、宝源二县组成张宝联合县,县政府驻地先后在莲花滩、丁庄湾、缸房窑子一带。同年7月,恢复宝源县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9月13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平定堡,国民党政权结束,12月28日宝源全境解放。县政府驻地由丁庄湾、缸房窑子一带迁回宝昌镇。


1950年7月27日,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,重新划定察北与内蒙边界,将宝源县张多公路以南地区与多伦县二区合并,另设沽源县,隶属察哈尔省察北专署,治所平定堡。1952年11月,撤销察哈尔省,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。1958年,秋并入张北县。1961年5月,和张北分开,恢复沽源县,治所平定堡,仍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。1970年,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。1982年,改称张家口地区行政公署,沽源县属之。2020年2月29日,沽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,正式脱贫“摘帽”。


进入新时代,沽源县在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。


在经济方面,沽源县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。特色农产品如马铃薯、藜麦等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,品质不断提升,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,销全国各地。同时,沽源县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,依托美丽的草原风光、湿地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、休闲和度假。旅游业的兴起,带动了当地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,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。


在社会建设方面,沽源县不断加大对教育、医疗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。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学校和医院,改善了教学和医疗条件,提高了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,公路、铁路的建设让沽源县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,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通。


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,沽源县注重挖掘和弘扬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如民俗文化节、非遗展览等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沽源的独特文化魅力。同时,加强对历史遗迹和文物的保护,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
未来,沽源县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,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美丽、富裕、文明的新沽源。


附:沽源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,以下是一些具有重要历史、文化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:

1.梳妆楼元墓



:位于沽源县南沟村,是一处元代蒙古贵族墓。墓上享堂俗传为辽代萧太后的“梳妆楼”,坐北朝南,为青砖拱券无梁结构,通高9.1米,建筑平面呈正方形,南东西三墙辟拱券门,楼顶为拱券穹隆顶。楼内中央发现一座蒙古贵族墓葬,并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、金饰等珍贵文物。

2.九连城城址



:位于张家口市沽源县西部的九连城乡北3公里,城池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,城墙基宽20多米,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楼和城台残墩28个,每隔百米左右有1个,从每个角度看都有9个,故名为九连城,曾是金代塞外三重镇之一,是“幕府”文化遗存。

3.小宏城遗址

:是一座草原废城,又称小红城,亦名乌兰城,即元世祖忽必烈察罕淖儿行宫,坐落于沽源县闪电河西岸,总体分为三期建筑,是元朝历代皇帝驻夏消暑、行围狩猎、宴请宗王、祭祀祖先等活动的重要场所,是元朝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4.御马厂

:御马厂是清朝时期为皇帝和王公贵族提供马匹的牧场,也是清朝皇帝和王公贵族避暑游猎的地方。御马厂位于沽源县平定堡镇西北部,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,是中国最大的皇家牧场之一。

5.独石口

:独石口是沽源县历史上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也是沽源县最早的县治所。独石口位于沽源县平定堡镇东南部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独石口得名于一块巨大的独立岩石,相传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此打猎时所坐之处。


此外,沽源县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遗产。例如,当地的民间歌舞、戏曲等表演形式,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,生动地展现了沽源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。


在传统手工艺方面,沽源的剪纸艺术独具魅力,以其精巧的构图和细腻的刀法,将各种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。还有传统的木雕技艺,工匠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,创造出精美的木雕作品。


在饮食文化方面,沽源的特色美食如莜面窝窝、手把肉等,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,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承。


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,沽源县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和修缮,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活动,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等方式,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,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,也为沽源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

未来,沽源县将继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,探索创新保护传承方式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沽源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