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常识

姓和氏的来源与区别(你知道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吗?)

2024-10-10 10:30:38 100

中华文明五千年,我们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。不过,中华的历史其实要更久远一些,更可以往前追溯。从哪里去追溯呢,这就要从姓和氏来说起了。

在古代,姓与氏是有区别的,姓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知道,它是个会意字,是由一个女和一个生字两部分组成,它能说明最早的姓,是母亲生的就跟母亲的姓。姓其实表明的是一种族号,是母系社会的族号,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图腾暗示了先民曾经经历过母系社会。据考古学资料证明,西周铜器的铭文当中,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,大多都是女字旁,如蛙姓,姬姓,姜姓,姚姓,嫪姓,嫦姓,妃姓,好姓,妣姓等等。这些女字旁的姓原意是指同一个部落祖先母亲所生的子女,他们就同姓。

渐渐的,随着社会由母系社会发展成父系社会,姓就从随母姓转为随父姓了。到了父系社会,家族已经发展壮大,随之而来的就是矛盾开始显现,部落之间因为争夺支配权,发生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,强势部落的男子通过武力,将另一个部落的男子杀死,然后霸占对方的妇女孩子,以及食物,被征服的部落也沦为征服者的奴隶。所以父系氏族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。由于生产劳动力过剩,逐渐产生了阶级制度,以家族血缘为主的贵族阶级开始诞生,而这一批贵族都是有姓的人,所以最初的姓是族号,也就是同一家族的成员。

而氏是姓的一个分支,大多由于贵族分封中产生,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,那么姬和姜两大姓就是族号,从炎黄一族,走出去了很多子女,又分为若干的氏,这些有姓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。可以说,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黄的儿子,就是随炎黄一起打天下的大臣。因为中国最早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,奴隶是没有姓氏的,只有贵族才有,所以,百家姓都源于炎黄二帝。在当时,一个家族的姓氏永恒的,而氏却是随时可以改变,慢慢的,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,而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。

根据通鉴外记记载,姓者,统其祖考之所自出,氏者,孙之所自分。姓是为了区分祖籍,而氏是为了区分住所。比如,秦国的姓是嬴,而他们的氏则是赵。在周代,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,氏是用来明贵贱的,而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,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,但是同姓的男女是不可以通婚的。所以姬姓国家不会与兄弟国通婚,比如周天子不与鲁国、晋国、郑国等姬姓国通婚,但是可以通过齐、秦、宋等异性国通婚。同姓不通婚,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优生优育的组训。


我们现在讲的百家姓,赵,钱、孙、李、周、吴、郑、王是北宋时期编写的,宋朝的皇帝姓赵,所以赵姓排位第一,其他的一一拍下来,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,复姓30个,一共438个。

现在华夏的姓氏从起源上讲,大致有这么几种,第一类是古代的幸沿用至今,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,所以女字旁的姓基本上都是母姓,像姬姓、姜姓、姚姓之类的,这是最古老的姓氏了。

第二类是诸侯受封的国号继承来的姓,像齐、鲁、楚、魏、曹。第三类是以居住的地方作为姓氏的,比如西门、南宫等,这类姓氏当中,一般复姓较多,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。第四类姓是以先祖的字或者谥号作为姓氏的,这样的姓很多,大概于二三百个,比如周平王的小儿子字林开,他的后代就开始姓林了。宋戴公的公子名充实,字皇父,他的后代就用祖父的字当作了姓氏,到了汉代改皇父为皇甫。第五类姓氏是以官职为姓的,像司马、司徒、司空等等。第六类是以技艺作为姓氏的,像巫、卜、陶、匠、屠等等,知道他的姓,就知道他的祖上是干什么的了。

当然,姓氏的来源还有很多,因为民族融合,许多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也会带到汉族中来,他们常常借用汉字中的单字作为姓氏,比如满族的钮祜禄氏现在就改为了钮氏等等。还有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,像避仇、避讳,赐姓而改动的姓氏。

姓氏即是一个文化符号,一种自豪的标志,一条传承的血脉,更是我们祖先一路走来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