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竹在胸的主人公是谁(成竹在胸·苏轼)
【成竹在胸】是一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北宋•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
【释义】成竹在胸:成竹:现成完整的竹子。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。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。
在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苏轼不仅以其卓越的诗词才华独步文坛,更在书画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一文,不仅是对友人文与可精湛画技的深情缅怀,更是对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理论的一次深刻阐述。其中,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”这一名句,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后世艺术家探索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道路。
苏轼此言,表面上看似简单直白,实则蕴含了深厚的艺术哲理。它强调的是,在绘画之前,艺术家心中必须先有完整而清晰的意象,即“成竹在胸”。这不仅是对竹子形态的精准把握,更是对自然之美、生命之韵的深刻理解和感悟。艺术家需通过长期的观察、体验与积累,将外在世界的万千气象内化于心,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语言。
在苏轼看来,这种“成竹在胸”的状态,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前提。它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,能够超越表面的形似,追求更高层次的“神似”。正如文与可在画竹时,不仅能精准描绘竹子的形态结构,更能捕捉其随风摇曳、生机勃勃的神韵,使观者仿佛能听到竹叶间的沙沙声,感受到竹林中的清新气息。
此外,“成竹在胸”还体现了艺术家主体性的高扬。它鼓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不拘泥于传统束缚,勇于创新探索。苏轼本人便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,他的书画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综上所述,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”不仅是苏轼对文与可画竹技艺的高度评价,更是他对艺术创作本质的精辟概括。它启示我们,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,都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、感悟自然、积累学识、锤炼技艺,最终在心中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、生动鲜活的意象世界。只有这样,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艺术作品,让观者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