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常识

鼠的种类有哪些(我国常见的五种老鼠)

2024-07-08 17:00:16 100

褐家鼠,又名沟鼠、大家鼠或挪威鼠,属于世界性分布的鼠类,凡是有人类的场所几乎都有它的踪迹。我国各省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,是最常见的和危害最大的一种家鼠,数量最多,约占全球鼠类的三分之一。褐家鼠身体粗壮,尾较短粗,尾长短于体长,尾上环状鳞片清晰可见。体型较大,成年褐家鼠多重达半斤以上,性情粗暴,常因食物和配偶而打斗。该鼠栖息地非常广泛,主要栖息于墙根屋角、厨房、畜圈、厕所、垃圾堆、下水道以及房屋附近的耕地、菜地、沟边、路旁、河堤上。其掘土挖洞和攀爬能力都很强,善游泳及潜水,可在水平或垂直的电线、绳索、暖气管、电缆线上行走,也可在表面粗糙的砖墙上笔直上爬。视觉较差,但听觉、嗅觉和触觉都很灵敏。属昼夜活动型,以夜间活动为主。

食谱广而杂,喜食多汁而含脂高的食物,食物匮乏时,能以垃圾、粪便、蜡烛、肥皂甚至某些工业润滑油为食,还会咬食雏禽、幼畜等,也能在野外捕食小鱼、虾、蟹、大型昆虫、蛙类为食。对饥渴的耐力较差,故取食较频繁。繁殖力很强,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,一年四季均可繁殖,一般年产6-8胎,每胎产仔鼠7-10只,幼鼠75天即性成熟,寿命约1-2年。

小家鼠,别名鼷鼠、小鼠、小耗子、米鼠仔,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实验小鼠的祖先,也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动物传染源和动物宿主之一。分布很广,遍及全国各地,种群数量大,在所有家鼠中数量仅次于褐家鼠。适应性强,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大,常在衣被、家具、杂物及草堆中营巢繁殖。小家鼠行动敏捷,奔跑迅速、善于攀爬和跳跃。小家鼠为家鼠中的小型鼠,体长60~90毫米,体重7~20克,尾与体长相当或略短于体长。头较小,吻短,耳圆形,耳廓较大。上门齿后缘有一极显著的月形缺刻,为其显著特征。体背呈现棕灰色、灰褐色或暗褐色,毛基部黑色。腹面毛白色、灰白色或灰黄色。尾巴背面为黑褐色,腹面为沙黄色。繁殖力强,一年四季都能繁殖,以春、秋两季繁殖率较高,冬季低。孕期20天左右,一年可产仔6~8胎,每胎4~7只,幼鼠42天即达性成熟,寿命只有半年到一年。

黄胸鼠,别名黄腹鼠、长尾鼠,是我国的主要家栖鼠种之一。主要分布在南方,在鲁南等地也有发现,但除西南及华南的部分地区外,一般数量较少。黄胸鼠是鼠科中体型较大的鼠,体型与褐家鼠相似,但身躯和尾部比褐家鼠的细而长,体长130~150mm,体重75~200g,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,后足细长,耳长而薄,向前拉能盖住眼部。黄胸鼠主要栖息在房屋内,在火车、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数量也较多,临近村舍的田野中偶有发现。其行动敏捷,攀缘能力极强,多隐匿于屋顶,常在屋顶、天花板、椽瓦间隙、门框上端营巢而居。能在直径3~7cm的垂直管内外上下爬行。

成年褐家鼠可跳高度达77cm以上,向外向下跳跃距离达2m以上,若紧急逃避,可从15m高处跳下不致跌伤。在平静的水面可游800~1000m,在35℃的水池中可浮游50~72h,水中1次可憋气30s,会潜水捕鱼,可轻易潜越厕所存水弯。该鼠昼夜活动,以夜间为主,晨昏时最为活跃。有季节性迁移习性,每年春秋两季作物成熟时,迁至田间活动。黄胸鼠为杂食性,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偏好于含水分较多的食物,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,甚至咬伤家禽。南方全年均可繁殖,全年可繁殖3~4窝,在北方冬天停止繁殖。平均胎仔数4~9只,最多可达17只,68天性成熟,寿命可达三年以上。

黄毛鼠,又称罗赛鼠、田鼠、园鼠、黄哥仔、黄毛仔。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,以作物区为主,是作物区的主要鼠种,一般不入人房,只是在紧靠农田的房舍内才偶有发现。黄毛鼠体形中等,体长140-180mm,外貌与褐家鼠十分相似,但躯干细,耳小而薄,后足短,尾部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头身长度。黄毛鼠主要是夜间活动,善游泳,穴居,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鼠类,喜食农作物,尤其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种子,有时也食少量的动物性食物,食性往往随着作物的变更而改变。全年均可繁殖,每胎产仔2-13只,寿命可达2-3年。

屋顶鼠,又称黑家鼠、黑鼠,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海南岛,南方内陆地区也有分布,形态特征体较褐家鼠纤细,耳大而薄,向前折可达眼缘。屋顶鼠尾巴细长,鼻子很尖,耳大,全身灰黑色,体长150~216mm,尾长160~258mm,后足长30~40mm,尾长18~27mm,尾较体长,背部近黑色,腹面暗灰色。习性与黄胸鼠相似,性较狡猾,擅攀爬,极少游泳或挖洞,多栖居于建筑物的上层,如屋顶、天花板、阁楼、顶棚、门框和窗框上端等处,夹墙、墙缝、地面杂物堆中和地板下也有栖息。屋顶鼠嗅觉灵敏,喜吃水分多、香甜食物,为主要害鼠之一,盗取食物,咬坏衣物,并且会传播鼠疫、鼠型斑疹伤寒、恙虫病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蜱传回归热、沙门氏菌感染、弓形虫病等多种疾病,对人类危害极大。